普濟寺
普濟禪寺又叫前寺,坐落在梅岑山東麓靈鷲峰下,是供奉觀音的主剎。全寺建筑總面積22795平方米,占地37019平方米。寺內有大圓通殿、天王殿、藏經樓等,殿、堂、樓、軒共計357間。大圓通殿是全寺主殿,人稱“活大殿”,供奉著高8.8米的毗盧觀音。
普濟禪寺是宋神宗元豐三年,即公元1080年,在原“不肯去觀音院”基礎上改建,朝廷賜名“寶陀觀音寺”。明、清兩朝,普濟禪寺經過三次興廢,至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,朝廷賜金重建,并賜額“普濟群靈”。從此,該寺始叫“普濟禪寺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經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擴建,寺院規模宏大,遂成現在的普濟寺。寺前有石牌坊、御碑亭、海印池、湖心亭等。
石牌坊,是一座四柱三門的牌坊,高近20米,柱上橫楣雕刻的云紋與石葫蘆非常精致。傍邊有一石碑,上面寫著“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”。據說,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,過去官吏到此,文官下轎,武官下馬,以示對觀音大士的崇敬。顯現佛國的莊嚴氛圍。
走過石牌坊就是御碑亭,上蓋黃色琉璃瓦,金碧輝煌。它位于普濟寺正山門前,建于雍正9年,即公元1731年。內豎漢白玉玉碑,高3米,寬1.5米,碑頂刻蟠龍,這是普陀山現存碑石中制作規格最高,石質最好的一塊。此碑刻于雍正12年,即公元1734年,碑文詳載當年本山興修情況。書法精妙,石刻完美,可謂“雙絕”。
前面便是蓮花池。普陀山十二景之一“蓮池夜月”。該池古時稱“海印池”,建于明朝,原來是僧眾放生處,后因種植蓮花又得名“蓮花池”。
蓮花池中,有亭榭卓立,構建精巧,八角上翹名“八角亭”,又名“湖心亭”。
往前就是普濟禪寺的山門。山門有三門并立,中為正山門,較高大,東為東山門,西為西山門。三門即“三解脫門”,意為“空解脫,無相解脫,無愿解脫?!比T分別叫“空門”、“無相門”、“無作門”。又因為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,也稱“山門”。它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線。
進入普濟禪寺。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、大圓通寶殿、法堂;東軸線上為伽藍殿、羅漢殿;西軸線上為羅漢殿,其間還有普門、文殊、普賢、地藏四個配殿??胺Q“五步一樓、十步一閣”。整個布局具有清朝宮殿式的風格。如此這般排列有序,左右對稱的院落群,可使信徒有秩序地、有層次地觀賞全部寺院,以達到信仰的高潮。
天王殿,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著一尊大腹便便、開口常笑、身穿金色袈裟的彌勒像。有楹聯曰: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難容之事;開口便笑,笑世間可笑之人?!钡顑蓚?,分別有四尊氣宇昂然、形體魁梧、神態威武的四大天王。后面是形象高大,威武嚴肅的韋馱菩薩,為護法神。
大圓通寶殿,即觀音菩薩正殿。觀世音菩薩,悲智雙圓。從悲,觀世音;從智,觀自在。圓通無比,智慧無障。是故,觀音又叫圓通。
圓通寶殿人稱“天下圓通殿之祖”,以“活大殿”著稱于世,百人共入不覺寬,千人齊登不覺擠。大殿高21米,寬47米,進深29米,建筑面積1961平方米。圓通寶殿的外觀,是單層重檐歇山頂的木結構建筑,頂蓋黃色琉璃瓦,上檐為七踩斗拱,下檐為五踩斗拱,飛檐翹角,裝飾莊嚴典雅。整個大殿歷時二年才完工,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風格,而且結合了海島地形和抗風需要,在建筑上有新的發展。
殿前“圓通寶殿”匾額,這是宋寧宗嘉定七年,即公元1214年皇帝所賜。從此,普陀山就被指定為世專供觀世音菩薩的道場。
殿中主佛毗盧觀音。她頭戴毗盧天冠,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,慈眉善目,臉呈微笑,在蓮花座上結跏蚨坐,右手擎一枝平開蓮花,左手以橫臂擋胸,拇指尖頂在食指尖上,中空成圓形,其余三指而微微分開,結大悲施無畏印。這種形象,就是“圣觀音”,又稱“正觀音”。善財童子和童女惻立兩旁。
殿兩側是觀音32化身,展示了觀音在“十方世界”以不同身份出現的各種形象,包括神佛天王、文官武將、僧俗男女和龍、蛇、大鵬鳥等動物和擬人塑像,以顯示普度眾生的“法力廣大”。這些像是1980年重塑的,是出自中國美院雕塑系的師生和72歲高齡的民間老藝人,詹振輝等之手,造型優美,雕刻精細,姿態莊嚴逼真,表情豐富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。
再往上,是法堂,也叫講堂,是演法皈戒集會的地方,建筑規格僅次于主殿,內供三如來佛。以釋迦居中,東、西方教主各居左右,共供一殿,為“橫三世佛”,表示佛教中以東方為日出之處,象征朝氣升騰,萬物生長,即為生之樂園;而西方則為日落之地,象征萬物歸宿,以西方謝世后之凈土。整個氛圍肅穆端莊,呈示吉祥、順緣之意。